logo
  • 首页
  • 走进江博
    • 建馆历史
    • 主要机构
    • 理事会
    • 管理人员信息
    • 制度规划
    • 年度报告
    • 联系我们
  • 新闻动态
    • 新闻快递
    • 公告栏
    • 活动预告
    • 活动预约
  • 陈列展览
    • 基本陈列
    • 临时展览
  • 参观指南
    • 概述
    • 参观须知
    • 交通指南
    • 开放时间
    • 展区分布
  • 发现江阴
    • 历史演绎
    • 重大考古
    • 江阴国保
  • 典藏精品
    • 典藏概述
    • 精品欣赏
  • 学术研究
    • 征稿启事
    • 学术委员会
    • 文物常识
    • 法律法规
    • 江阴文博
  • 学习教育
    • 志愿者之家
    • 社教活动
    • 博物馆日
    • 志愿服务
  • 直属馆点
    • 刘氏馆
    • 中医馆
    • 高城墩馆
    • 要塞司令部
    • 文庙
    • 徐霞客故居
  • 博友社区
    • 满意度调查
文博菜单
首页
江阴市博物馆
追忆风“华” | 墓碑篇

追忆风“华” | 墓碑篇

刘天华

是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一代乐坛宗师

刘天华先生逝世九十周年之际

我们精选了其部分珍贵文物资料

上线系列专栏【追忆风“华”】

分为手稿篇、乐器篇、著作篇、书画篇

造像篇、讣告篇、墓碑篇、纪念篇

以此纪念天华先生的不朽业绩

 

天华遗珍——墓碑篇

刘天华逝世两年后,兄长刘半农在赴西北考察途中感染回归热,于1934年7月14日不幸离世。1935年5月29日,刘半农生前的好友以及其家人,将其灵柩和他的同胞二弟刘天华的棺木,一同安葬在北京香山玉皇顶的南岗上。该墓地是中法大学的公墓,因山腰处有一座玉皇庙而得名。刘半农因曾在中法大学任过教,故得此墓地。

 

▲▲▲刘天华灵柩出殡留影


 

▲▲▲刘天华墓碑碑文拓片 江阴市博物馆藏

(1989年刘天华之女刘育和捐赠)

该墓碑的正面由国学大师、金陵书法四老之一的胡光炜题“故音乐大师刘天华之墓”,碑阴《刘君天华墓表》由戏曲理论家齐如山撰文,篆刻名家、当时在国立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任系主任的杨仲子书写。全文共523字,俊秀有力,镌刻技法高超。


刘天华夫人殷尚真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支持者

天华先生英年早逝

她挑起家庭生活重担把孩子培养成才

▲▲▲图为殷尚真与幼子刘育京在刘天华墓前留影

▲▲▲刘天华遗属在其墓前留影

左起:刘育和、殷尚真、刘育京、刘育毅


在"文革"十年浩劫中

刘氏兄弟墓地曾遭到破坏

墓碑被砸碎,墓地上到处散落着碎石

1989年墓地重修,依此珍贵拓片重刻了墓碑


▲▲▲位于北京香山玉皇顶南岗的刘天华墓

1989年在此举行了

纪念刘天华先生逝世五十七周年

暨墓地修复墓碑揭幕仪式

音乐界、文化界二百多人参加了仪式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江阴市人民政府和刘天华先生的亲属敬献的花圈醒目地摆放在墓碑前面;墓地周围摆满全国各地及海外音乐界人士敬送的挽联、诗词、吊文等。他们缅怀了刘天华一生致力于发展民族音乐而辛勤耕耘、奋力开拓,为弘扬中华文化奉献的精神。

「引用文献:翁雪花,刁文伟.文开新域 流芳中华——江阴市博物馆藏“刘氏三杰”文物集萃[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9:155.」


发布 / 藏品保管和文物修复科

审核/张新敏 唐健

终审/翁雪花


地址:江阴市澄江中路128号天华文化中心

 
追忆风“华” | 讣告篇

追忆风“华” | 讣告篇

刘天华

是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一代乐坛宗师

刘天华先生逝世九十周年之际

我们精选了其部分珍贵文物资料

上线系列专栏【追忆风“华”】

分为手稿篇、乐器篇、著作篇、书画篇

造像篇、讣告篇、墓碑篇、纪念篇

以此纪念天华先生的不朽业绩

 

天华遗珍——讣告篇

 

民国二十一年《乐师刘天华教授讣告》

(1989年刘天华之女刘育和捐赠)

 

竹纸铅印,栗色书衣,刘天华至友杨仲子题签“乐师刘天华教授讣告”。内页有讣文、遗影及刘天华签名(铜版纸印)、刘半农撰《书亡弟天华遗影后》一文,文末署“(天华死后第十日写竟)”,即1932年6月18日完成此文。

 

讣文


遗影及刘天华签名

刘半农1929年3月1日为刘天华摄


《书亡弟天华遗影后》刘复


因刘天华辞世突然

讣告排印仓促,内容不多

但刘氏亲属悲恸之情跃然纸上

薄薄数纸讣告流传至今,实属珍贵

 

刘天华先生把短短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国乐改进事业,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932年6月1日在赴天桥收集锣鼓谱的时候,他不幸染上了猩红热,仅一星期后的6月8日,因病逝世,他的辞世令人惋惜。


今天是刘天华先生逝世90周年之际

一代风华,斯人已逝

但他开拓创新、进取向上的精神情怀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乐人

1990年5月26日

西横街49号刘氏兄弟纪念馆开馆典礼

1987年,江阴市人民政府决定修缮刘氏兄弟故居,刘氏兄弟子女慷慨地将故居捐献给江阴市人民政府,作为文物保护并辟为“刘氏兄弟纪念馆”。

故居内刘天华卧室

江博以刘氏兄弟故居为背景

拍摄制作短视频

以此缅怀天华先生逝世90周年

弘扬天华精神,传承普及二胡艺术

➤➤➤刘天华逝世九十周年纪念


发布 / 藏品保管和文物修复科

视频 / 社教开放科

审核/张新敏 唐健

终审/翁雪花


地址:江阴市澄江中路128号天华文化中心


 
追忆风“华” | 书画篇

追忆风“华” | 书画篇

刘天华

是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一代乐坛宗师

刘天华先生逝世九十周年之际

我们精选了其部分珍贵文物资料

上线系列专栏【追忆风“华”】

分为手稿篇、乐器篇、著作篇、书画篇

造像篇、讣告篇、墓碑篇、纪念篇

以此纪念天华先生的不朽业绩

 

天华遗珍——书画篇

 


 

杨仲子与刘天华合影

杨仲子(1885.3-1962.1.20)

江苏南京人,为著名音乐家,兼长文学、篆刻。清末毕业于格致书院,曾留学法国、瑞士,1918年回国,入北京大学,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与刘天华为至交,刘天华逝世后为之撰写墓志铭及墓表,参与整理编辑《刘天华先生纪念册》等。


 

杨仲子赠刘天华八人合作景格扇

江阴市博物馆藏

(2007年10月刘天华之子刘育毅及家人捐赠)


此扇竹制九档和尚头式,纸面,黑白万字纹锦贴边。芯骨有镂雕花纹,分二组每面4根露骨装成。

扇面双面画,情景内容各不相同。一面从右向左第一幅为枇杷图,水墨设色,上题款“天华先生雅属 周寰西”,钤一朱文印“寰西”;第二幅为松石图,上题款“天华先生正 凌文渊”,钤“直支”白文印;第三幅为兰花图,水墨设色,题款“天华先生正之 己巳宣颖”,钤“兑之”白文印;第四幅为竹石图,题款“己巳五月宴池”,钤“宴池”朱文印。

 

折扇另一面右侧第一幅为策杖老翁图,题款“天华先生定之”,下钤“定之”朱文印;第二幅为山水图,题款“天华先生正何墨”,下钤一白文印“渺一粟斋”;第三幅为山居图,近树远山、茅屋,设色,题款“天华先生夷简”,下钤白文印“怡静”。两边为汤定之书对联,上联书“天气乍晴花满树”,下联书“人家久住燕双飞”。另有寿鉨小字题款“己巳五月下弦,仲子赠天华先生印匄”,并钤“杨仲子”朱文印,己巳也即1929年。

此折扇是杨仲子请周寰西、凌文渊(凌直支)、宣颖(瞿兑之)、凌晏池、汤定之、陈封可(夷简)、何墨、寿石工八位书画家合作赠与刘天华先生的景格扇,极具风雅。


杨仲子(着黑色西装者)与刘天华遗属等


在北京香山刘天华墓前合影

 

引用文献:翁雪花,刁文伟.文开新域 流芳中华——江阴市博物馆藏“刘氏三杰”文物集萃[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9:163.


发布 / 藏品保管和文物修复科

审核/张新敏 唐健

终审/翁雪花


地址:江阴市澄江中路128号天华文化中心

 
追忆风“华” | 造像篇

追忆风“华” | 造像篇

刘天华

是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一代乐坛宗师

刘天华先生逝世九十周年之际

我们精选了其部分珍贵文物资料

上线系列专栏【追忆风“华”】

分为手稿篇、乐器篇、著作篇、书画篇

造像篇、讣告篇、墓碑篇、纪念篇

以此纪念天华先生的不朽业绩

 

天华遗珍——造像篇

 

 

徐悲鸿绘刘天华素描像 江阴市博物馆藏

(2007年4月刘天华子女捐赠)


此像由徐悲鸿先生创作,以炭画笔画于铅画纸上。画中刘天华身着西装系领带,端坐木圈椅上,左腿架于右腿上,双眼透过眼镜目视前方,神韵俱佳。题款为“天华先生存念 悲鸿戊辰冬季”,戊辰年即1928年,该年10月徐悲鸿赴北平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一职,刘天华为本学院音乐系教授,此画即其上任不久后为刘天华绘制。

徐悲鸿大师以简洁流畅的笔意,展现了风华正茂、才气横溢的民族音乐大师的风采。捐赠之时,这幅徐悲鸿先生未曾发表过已封存了70多年的珍品,终于重新现世。

徐悲鸿(1895-1953年)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 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墨马图 江阴市博物馆藏

(1989年刘天华子女捐赠)

纸本,通高168.2、通宽51.5、画芯高68.7、宽38.1厘米。右上角题款“天华先生哂存悲鸿侨燕之际”, 钤“悲鸿”朱红印。图上之马,形体瘦高健壮,三蹄立地,前右蹄提起作刨地状,马头高高昂起,猛回首,两耳竖立,一缕鬃毛扬起,马尾扫动,一匹随时待命出征的战马跃然纸上。据题款“侨燕之际”提示,徐悲鸿于1919年留学法国,1927年回国后侨居北京,上世纪30年代初南下离京,故推测该画当作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引用文献:翁雪花,刁文伟.文开新域 流芳中华——江阴市博物馆藏“刘氏三杰”文物集萃[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9:159.


发布 / 藏品保管和文物修复科

审核/张新敏 唐健

终审/翁雪花


地址:江阴市澄江中路128号天华文化中心


 
追忆风“华” | 著作篇

追忆风“华” | 著作篇

刘天华

是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一代乐坛宗师

刘天华先生逝世九十周年之际

我们精选了其部分珍贵文物资料

上线系列专栏【追忆风“华”】

分为手稿篇、乐器篇、著作篇、书画篇

造像篇、讣告篇、墓碑篇、纪念篇

以此纪念天华先生的不朽业绩

 


天华遗珍——著作篇

 

“天华于所专习之外,凡与音乐有关者

如钢琴,铜角,古琴,队乐,以及昆腔,京戏,佛曲,俗曲之类

亦无不悉心钻研,得其理趣”

 

刘天华记谱《梅兰芳歌曲谱》


绢面宣纸线装本 江阴市博物馆藏


(1989年刘天华之女刘育和捐赠)

1929年,梅兰芳将赴美演出弘扬国剧,梅氏团队除了之前所做的各种准备,还编印了多种宣传书籍,其中《梅兰芳歌曲谱》的编印开创了我国戏曲科学记谱法的先河。

梅兰芳认为“国剧所有歌词音吐,非西人所能聆悉”。因此梅氏团队拟将预备出去演出的几出戏,谱出五线谱,既能宣传中国戏,又便让外国人“按谱寻声,以得悦耳之乐”。梅氏的“笔杆子”齐如山先生认为此项工作非精通中西音乐的刘天华先生不能胜任,于是找刘天华先生商议,刘天华先生以为这件工作关系颇大,慨然答应。


梅兰芳与刘天华(后排右二)、齐如山(后排右三)接待法国音乐家等

 

编制曲谱

首先是请梅氏的琴师徐兰园、笛师马宝明,把各戏的唱腔,谱出工尺字来,刘天华再按工尺翻做五线谱。


谱成以后,让徐兰园拉着胡琴,马宝明吹着笛子细听,再一点一点的改正;改得觉着妥当后,由刘天华胡琴按五线谱拉着,让徐马二君听,有不对的地方,再改。改完以后,又让梅兰芳把各戏都当面唱了多少次,刘天华再按唱腔,斟酌改正。


后来仍由刘天华拉着给梅兰芳听,不妥的地方,又改了不少。又请汪颐年女士代为画谱,杨筱莲、曹安和、周宜等进行校对。李石曾、刘半农、齐如山、梅兰芳、刘天华为之作序,一部《梅兰芳歌曲谱》,到这时才算告成。


梅兰芳在《曲谱》序言中曾追忆道:


“天华先生为谱歌曲十余出,因得旦夕承教。先生秉德温懿,于音律析究,尤能入微。每自按梵乌林(小提琴),以代胡琴。试辨工尺。常至夜分。反覆推求,不厌琐屑。凡百余日,始得竣事。”

“本书初版共印一千〇五十册,其中五十册用成化宣印,精装加套,列有号码,由编者盖章为凭。”


《梅兰芳曲谱》用国际通用的五线谱和天华先生改革的新式工尺谱两种谱式记写,可以说是近现代我国民族音乐家与戏曲艺术家首次密切合作的成果,从


而开创了我国用科学记谱法记录和整理戏曲音乐的先河,对日后民族、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科学记谱法的运用与推广,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932年6月8日,刘天华不幸病逝

梅兰芳撰一挽联,寄以哀思:

 

嗟君是神州有数之才,旷乐难逢,揽谱合倾沧海泪;


牗我以乐府移风为志,牙琴忽渺,归真忍与楚累期。


此联着意赞颂刘天华的才志,并以师旷之乐,伯牙之琴,隐喻刘天华在弘扬民族音乐事业中的业绩和声誉,同时又由“揽谱”引起怀念,痛述悼亡之情。

 

引用文献:

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2

阳冰.刘天华译编《梅兰芳歌曲谱》的补充材料[J].中国京剧,1997,05:12~13

 

 

发布 / 藏品保管和文物修复科

审核/张新敏 唐健

终审/翁雪花



地址:江阴市澄江中路128号天华文化中心




 
更多文章...
  • 活动回顾|端午·船情
  • 追忆风“华” | 乐器篇
  • 追忆风“华” | 手稿篇
  • 助力考试季 文庙祈福上线
<< 首页 < 上页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下页 > 末页 >>

第77页 / 共84页
版权所有:江阴市博物馆  苏ICP备140045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