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风“华” | 著作篇
刘天华
是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一代乐坛宗师
刘天华先生逝世九十周年之际
我们精选了其部分珍贵文物资料
上线系列专栏【追忆风“华”】
分为手稿篇、乐器篇、著作篇、书画篇
造像篇、讣告篇、墓碑篇、纪念篇
以此纪念天华先生的不朽业绩
天华遗珍——著作篇
“天华于所专习之外,凡与音乐有关者
如钢琴,铜角,古琴,队乐,以及昆腔,京戏,佛曲,俗曲之类
亦无不悉心钻研,得其理趣”

刘天华记谱《梅兰芳歌曲谱》
绢面宣纸线装本 江阴市博物馆藏
(1989年刘天华之女刘育和捐赠)
1929年,梅兰芳将赴美演出弘扬国剧,梅氏团队除了之前所做的各种准备,还编印了多种宣传书籍,其中《梅兰芳歌曲谱》的编印开创了我国戏曲科学记谱法的先河。
梅兰芳认为“国剧所有歌词音吐,非西人所能聆悉”。因此梅氏团队拟将预备出去演出的几出戏,谱出五线谱,既能宣传中国戏,又便让外国人“按谱寻声,以得悦耳之乐”。梅氏的“笔杆子”齐如山先生认为此项工作非精通中西音乐的刘天华先生不能胜任,于是找刘天华先生商议,刘天华先生以为这件工作关系颇大,慨然答应。

梅兰芳与刘天华(后排右二)、齐如山(后排右三)接待法国音乐家等
编制曲谱
首先是请梅氏的琴师徐兰园、笛师马宝明,把各戏的唱腔,谱出工尺字来,刘天华再按工尺翻做五线谱。
谱成以后,让徐兰园拉着胡琴,马宝明吹着笛子细听,再一点一点的改正;改得觉着妥当后,由刘天华胡琴按五线谱拉着,让徐马二君听,有不对的地方,再改。改完以后,又让梅兰芳把各戏都当面唱了多少次,刘天华再按唱腔,斟酌改正。
后来仍由刘天华拉着给梅兰芳听,不妥的地方,又改了不少。又请汪颐年女士代为画谱,杨筱莲、曹安和、周宜等进行校对。李石曾、刘半农、齐如山、梅兰芳、刘天华为之作序,一部《梅兰芳歌曲谱》,到这时才算告成。
梅兰芳在《曲谱》序言中曾追忆道:
“天华先生为谱歌曲十余出,因得旦夕承教。先生秉德温懿,于音律析究,尤能入微。每自按梵乌林(小提琴),以代胡琴。试辨工尺。常至夜分。反覆推求,不厌琐屑。凡百余日,始得竣事。”

“本书初版共印一千〇五十册,其中五十册用成化宣印,精装加套,列有号码,由编者盖章为凭。”
《梅兰芳曲谱》用国际通用的五线谱和天华先生改革的新式工尺谱两种谱式记写,可以说是近现代我国民族音乐家与戏曲艺术家首次密切合作的成果,从
而开创了我国用科学记谱法记录和整理戏曲音乐的先河,对日后民族、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科学记谱法的运用与推广,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932年6月8日,刘天华不幸病逝
梅兰芳撰一挽联,寄以哀思:
嗟君是神州有数之才,旷乐难逢,揽谱合倾沧海泪;
牗我以乐府移风为志,牙琴忽渺,归真忍与楚累期。
此联着意赞颂刘天华的才志,并以师旷之乐,伯牙之琴,隐喻刘天华在弘扬民族音乐事业中的业绩和声誉,同时又由“揽谱”引起怀念,痛述悼亡之情。
引用文献:
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2
阳冰.刘天华译编《梅兰芳歌曲谱》的补充材料[J].中国京剧,1997,05:12~13
发布 / 藏品保管和文物修复科
审核/张新敏 唐健
终审/翁雪花
地址:江阴市澄江中路128号天华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