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页
  • 走进江博
    • 建馆历史
    • 主要机构
    • 获奖情况
    • 大事记
    • 联系我们
  • 新闻动态
    • 新闻快递
    • 公告栏
    • 活动预告
    • 活动预约
  • 陈列展览
    • 特展预告
    • 基本陈列
    • 展览回顾
  • 参观指南
    • 概述
    • 参观须知
    • 交通指南
    • 开放时间
    • 展区分布
  • 发现江阴
    • 历史演绎
    • 重大考古
    • 江阴国保
  • 典藏精品
    • 典藏概述
    • 精品欣赏
  • 学术研究
    • 征稿启事
    • 学术委员会
    • 文物常识
    • 法律法规
    • 江阴文博
  • 学习教育
    • 志愿者之家
    • 社教活动
    • 博物馆日
    • 视频资料
  • 直属馆点
    • 刘氏馆
    • 中医馆
    • 高城墩馆
  • 博友社区
文博菜单
  • 征稿启事
  • 学术委员会
  • 文物常识
  • 法律法规
  • 江阴文博
首页 学术研究 江阴文博 柳宝诒与致和堂膏滋药
柳宝诒与致和堂膏滋药

    在江阴名人馆中有个医药厅,走进医药厅,可以看见装饰得古色古香的药柜,厅中间还有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塑像,手执毛笔,伏案书写,似乎在开着方子,这位就是我们的晚清名医柳宝诒。

   江阴的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名医辈出,到了魏晋时期就有了治病的记载,唐代起设置医学博士“掌疗治病”,从此以后,医学和保健逐步迈进了繁荣时期。明清时期,江阴的中医学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在吴中地区温病学派崛起形成的同时,江阴出现了驰誉全国的著名医师,“儒医”和“世医”并驾齐驱数百年之久,柳宝诒是杰出代表。

   柳宝诒,字谷孙,号冠群,又号惜余主人,江阴周庄人,晚清著名中医学家。《江阴县志》称其“为人和厚好学,能文工书,尤长于医”。同治四年(1865),柳宝诒考中第一名秀才,以优贡入京,因见清廷腐败, 无意于仕途,遂归里研究医道,不久便名闻远近,在江阴、无锡、常熟、苏州一代颇有盛誉。他一生著作甚丰,门人众多。著作有《素问说意》、《温热逢源》、《惜余医案》、《柳选四家医案》等十二种。由于柳宝诒医术高明,济世有方,“柳致和堂”盛极一时,在当时中医药界“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中有致和堂”之誉。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大多缺乏运动,身体有时会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对治疗亚健康很有研究,用中医饮食调理就可以改善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对症施治,食到病除,所以以往多为中老年人追捧的中医调理,如今确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时值秋冬之际,正是进补的好时机。我们民间“冬令进补,来春打虎”之说,三九严冬进补,正是一年中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转折点。冬令进补大多采用膏滋药,即所称的“膏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膏方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由柳宝诒创设的“柳致和堂”膏滋药的特色是膏方因人而异。一是选用古代经典方、陈方,特别是柳宝诒所著的《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的经典处方,适当加以调整充实,具有卓著的效果。二是绝大多数为当代名中医经过诊断开出的处方,膏方的配药、用量严格按照进补者的实际情况,结合进补者所在地区、年龄、体质及病情等不同情况合理配制。膏方用药地道,精益求精,采用上等药材,杜绝以次充好。不少药材直接从产地购进,确保药材纯真。在用药分量上做到足斤足量,保证有足够的药效。严把清理、清洗关,精心泡制成饮片,确保膏滋药用药优质洁净。三是严格采用传统的工艺流程,膏方的制作要经过药料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存放等几道特定的程序和严格的操作过程,原料加工采用传统工艺,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操作全凭经验掌握。每道制作过程都由经验丰富的老医师严格检查监督,确保膏滋药的质量,因此经历百余年时间的洗礼,柳氏膏滋药的制作工艺并没有消失,反而生命力日显蓬勃。

   致和堂的滋补药酒五加皮酒、玫瑰酒曾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如今江阴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方法已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柳宝诒创设的“柳致和堂”膏滋药的特色之一是膏方用药地道,精益求精,采用上等药材,因此为了使用更好的地道药材以及精湛膏方制作技艺,2011年8月20日下午,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与东阿阿胶炼制技艺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姻,双非遗双品牌进行合作,为弘扬中医药,服务大众健康又迈出了一大步。

   现在,位于江阴市名人馆对面的致和堂,因其百年名药镇店之宝“柳致和堂膏滋药”而闻名遐迩,每天都在上演和传承着国粹中医不老的故事。

作者:王晓燕(江阴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旧址文保所)

 
版权所有:江阴市博物馆  苏ICP备14004595号-1